獲悉,用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來形容泗陽縣蘇花花生專業合作社最恰當不過了。寒冬時節,筆者在這里看到,一輛輛車子滿載著合作社的花生系列產品駛向上海、北京、杭州等地。
位于泗陽縣八集鄉境內的蘇花花生專業合作社,在偏僻的鄉村里,硬是把小花生做成享譽大江南北、致富八方百姓的大產業。早在2012年,泗陽縣蘇花花生專業合作社就榮獲了“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”稱號。
“蘇花”花生何以“越炒越香”?蘇花合作社何以躋身“國家隊”?其背后都有哪些成功經驗?
“放眼全國發展花生產業”,這在普通農戶看來無異于“癡人說夢”,蘇花花生專業合作社卻將其變成了現實。
種植花生,一直是八集人的“保留項目”。但是由于原有的品種殼厚、粒小、出油率低,影響了花生的產量和效益。蘇花花生專業合作社成立后,引進了殼薄、細膩、適合生食的天府三號、四粒紅、;、花育18、小金生等9個新品種,畝均效益增加三成以上,社員也迅速增加到163戶,種植面積擴大到14800多畝。
規模不能代表效益,要實現花生效益最大化,種出自己的特色和招牌,還得尋求新的出路。2007年,一種名叫“黑育王子”的黑花生進入合作社理事長李亞娟的視線,未聽專家建議的李亞娟以每公斤120元的價格買回試種,不料全軍覆沒,損失50多萬元。
經過專家指點,李亞娟才得知,黑花生在泗陽種植不結果或畸形,是因為黑花生對光照、土質很敏感,只有在光照充足、中性土壤的北方才能種植成功并且能獲得高產。
2008年,李亞娟只身前往山東壽光、招遠、河北石家莊、遼寧沈陽等地考察,尋找種植黑花生的合作伙伴,最終與沈陽法庫久旺花生合作社洽談成功,并與其成立合作社聯社,共同種植黑花生。當年種植的600畝黑花生一舉獲得成功,畝產300多公斤,每公斤價格達到15元,是種植普通花生效益的2倍多。
隨后,蘇花合作社又在吉林松原、河北石家莊、山西渭南等5省12市縣建立了黑花生種植基地,種植面積達到18500畝。如今,“黑花生”已經成了蘇花花生合作社的招牌品種。
隨著合作社的發展,李亞娟意識到,花生種植只是產業的基礎,靠天吃飯的成分較多。要壯大合作社,必須進行深加工,通過“合作社+公司”的運作模式實現產業升級?缮罴庸さ穆纷泳烤乖谀睦?
合作社經過反復市場調查,把炒制花生作為產業升級的第一步。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扶持下,合作社成立了百年蘇花食品有限公司,注冊了“蘇花”商標。在車間產品展示架上,擺放著原味花生、黑花生、竹炭花生、咸干花生、花生禮盒、紅花生等8種炒制產品。筆者拿起一袋精包裝炒制黑花生,這袋僅125克的黑花生價格高達7元,是生花生的4倍。因其富含硒元素,產品一直供不應求。
2009年,合作社又投資70萬元購買了壓油機和精煉灌裝流水線,加工黑花生油、紅花生油、純花生油和花生調和油,走向產業升級的“更高層次”。生產線每天可熱軋花生7500公斤,冷軋花生15000公斤!疤K花”4500萬元的年銷售額中,炒制花生1500萬元,軋制花生油占到了3000萬元。
“賣”出來的信譽,“吃”出來的品牌,以此形容蘇花花生專業合作社一點也不為過!疤K花”產品能夠屢屢“摘金奪銀”,與其在生產經營中的誠信理念、品牌意識密切相關。
作為“國家級”合作社,“蘇花”把“創立百年基業,打造百年品牌”作為合作社的長遠發展戰略。李亞娟告訴筆者,在花生生產中,合作社嚴格按照無公害、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,實行生產流程控制;在產品加工中,嚴格原料篩選和安全檢驗,確保原料無雜質、無霉變、無畸形。
|